据解放日报消息,沪上科学家在脑内找到一种“抑郁分子”,为抑郁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昨天,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有关抑郁症分子机制的新发现。审稿人分别评价称,“这是一项非常令人信服、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这个研究主题具有足够广泛的意义,适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今社会,抑郁症发病率日渐走高,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认识。学术界最新观点认为,抑郁症主要是大脑在响应外界刺激,比如感受压力时,由于某些分子细胞水平的病理性变化,引发大脑特定环路的神经活动发生不良变化。
近年来,大脑中的 “外侧缰核(LHb)”部分,被认为是参与抑郁症形成的关键脑区。神经影像学研究以及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都表明,当大脑处于抑郁状态下,缰核脑区却表现出过度活跃。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认识和治疗抑郁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阅读
图片新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