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强迫症

首页 > 心理科 > 强迫症 > 护理 > 正文

精神疾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7日

国内外医家从临床出发,通过观测相关指标,或结合药物针刺治疗,探讨了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及疗效判定的客观指标。黄柄山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对肝郁气滞证及其实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精神疾病的临床实验研究

对440例肝郁气滞证及其相关证候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发现,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为神经系统,首先是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功能紊乱,主要为内抑制过程的减退,影响到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间脑—下丘脑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包括腹腔交感神经丛的功能紊乱,起着重要作用。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情况下,可影响到消化系统、内分泌腺、代谢和水电解质的平衡紊乱。

且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偏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所有证候均与之有关。科研小组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车桂燕等探讨了肝郁气滞证病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代谢变化规律,发现肝郁气滞证病人的尿MI-lPG—m4(NE的代谢产物)含量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说明肝郁气滞证病人中枢NE含量下降,中枢交感活动处于偏低水平,可见中枢NE功能低下可能是肝郁证发病的重要环节。NHPG—m4的测定对中医肝郁气滞证的诊疗有重要意义。奚刚等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4例肝郁气滞证病人尿环核苷酸排出量,结果24小时尿量本证患者cAmP排出量显著减少(P<0.001),dPVO)排出量则增加(P<0.05),cAMP/~MP亦显著减少(P<0.001),从而推测病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上腺体质功能有降低趋势。崔向阳等对60例肝郁气滞证及相关证候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做了初步研究,发现肝气郁结组和肝郁乘脾组的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血沉方程K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前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本证患者虽然临床尚未见瘀血征象,但血粘度增高,有血瘀存在。李爱中等通过观测肝郁气滞证和兼瘀热、兼虚组病人的甲皱微循环变化亦证实,肝郁气滞患者存在着微循环障碍,其病理基础可能与神经一体液及其他因素发生紊乱有关。并认为若在此阶段以中药施治,可迅速改善微循环,促进向愈;若兼证越多,病情越重,微循环障碍也越严重,则治疗就越困难。因此可将微循环变化做为中医辨证及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谢宁等还发现肝郁化火证病人尿儿茶酚胺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说明病人的交感—肾上腺体质系统机能活动增强,认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偏亢为肝郁证的实质之一。深圳市中医医院的周大侨等采用敏感方法和仪器检测了100例肝郁证病人和100例对照组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

结果表明,肝郁组24小时尿儿茶酚胺含量、皮肤电活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胃电频谱分析其餐后胃运动优势幅值均低于对照组及正常人(P<0.05)。提示肝郁患者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特征为交感神经活动偏亢,副交感神经不活跃。此外樊蓥等对女性神经症肝气郁结证、肝郁化火证患者与健康人肝郁证及正常人进行了MMPI(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对照测查,发现神经症肝郁证与肝火证均有神经症波峰,但前者曲线较低,接近常模高线,提示肝火证偏离正常较甚而肝郁证较轻;神经症肝郁证与健康人肝郁证MMPI表现相似,但前者的焦虑和转换性症状较多,认为健康人肝郁证是健康人由正常人向疾病转换的中间类型。

故斑出MMPI作为一个临床量表,可为情志疾病的某些证型鉴别、疗效判定提供客观和直观的依据。涂俊杰等人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甲皱微循环观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而其中40例患者经用活血化瘀方治疗,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现症状的改善和微循环异常的改善大致相平行。

有很多医家对偏头痛病从免疫状态、微循环功能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陆曦等结合前人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有免疫功能紊乱,经用中药免疫抑制方(细辛、五味子、白芍等)取得较好疗效,患者血清IgG、IgM平均含量显著降低。高秀贤等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在发作间歇期,甲皱微循环管径全部处于不正常状态,血流缓慢。服用葛根片治疗后显示,该药能使扩张、纤细的纤细管径扩张,使血流趋于正常。并提出葛根片的预防作用可能是通过对5—HI的对抗作用而实现的。桂平等则进一步做了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定量试验,结果表明偏头痛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现象,而间歇期同正常人无明显聚集,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为偏头痛发病的主因之一。国外研究已证实血小板聚集的增加引起5—HT水平先高后迅速下降的学说。基于上述理论,采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治疗本病,有的疗效显著。乔玉槐等观察了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图显示,脑血管的张力增加,两侧血容量不均衡,两侧波幅差异显著,符合中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以加味川芎散治疗,脑血流图恢复正常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崔省珍等以序贯试验法研究了胶艾四物汤对偏头痛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胶艾四物汤止痛有效率可达90%,其误认概率不超过1%;且镇痛作用优于对照药,其结论错误的概率亦不超过1%。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有关,胶艾四物汤可能是通过稳定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而实现其镇痛效应的。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和重视。针灸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赵庆玲观察45例血管收缩性头痛病人在针刺缘中穴后脑血流图变化,发现对照组的脑血流图波形以转折波为最多,经针刺缘中穴后波形无明显变化;患者组多以波幅低、上升时间延长、流人容积速度值大、两侧波幅不对称、波幅差大于36%为特征,针刺后头痛随即缓解,其波幅随之升高,两侧波幅相继对称。而少数患者波幅增高,针刺后随之下降至正常。表明针刺缘中穴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影响植物神经系统或颈髓2、3、4段神经节从而调节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有关。李慧敏等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的变化,发现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均存在异常。针刺人迎、风池等穴后,4种不同流速异常均有所改善,同时观察到针刺前后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及椎动脉等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大脑基底动脉、前动脉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针刺对颅内血流有正性调整作用,使脑血流趋向正常。血浆内皮素(E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多肽,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其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田青对针刺(患侧太阳穴、风池穴)前后偏头痛患者进行ET测定,并与健康人对比,结果偏头痛急性期患者E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P<0.001),针刺后则显著下降(P<0.01)。说明偏头痛患者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针刺能有效地改善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郭川等结合心电图观察针刺内关穴对心悸的疗效,发现针刺内关对异常窦性心律有双向调节作用,印证了内关主治心悸的中医观点。

此外,临床医家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取穴针灸治疗阳萎也取得很大进展。王永辉等认为,会阳穴的深部为盆丛神经,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盆丛交感神经是阴茎海绵丛的主要组成部分,能调节阴茎的勃起,而盆丛副交感神经是形成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因此刺激会阴穴可直接兴奋阴茎神经,改善阴茎血运状况,从而使功能恢复。褚白宏则认为会阳穴的治疗作用可能与“阴部神经—脊神经节段反射弧,作用的调整及其对勃起的影响有关。

贺心玲应用电针加灸治疗阳萎发现,有部分血清睾酮量偏低的病人通过治疗睾酮有上升趋势,提示针灸可能影响性腺系统。王琦等在肾虚阳萎患苎血浆激素变化的研究中发现,肾阴虚与阳虚患者的睾酮均降低,雌二醇均升高。不同的是,肾阳虚者睾严明显下降,肾阴虚者雌二醇明显升高。这些研究结果对阳萎的辨证分型、针灸疗效的评定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阅读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