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又有一批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对这些新生来说,上大学意味着人生又开始了新历程,然而一些新生因各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输在了起跑线上。近日对某医科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调查,得出的结论并不妙:这些学生中较多地存在着抑郁和焦虑心理。
此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1~4年级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检出心理抑郁者165人,检出率12.2%;检出焦虑者40人,检出率2.9%.心理环境: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
经过“黑色七月”的拼搏,新生们筋疲力尽,但又意气风发地跨进了大学校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感到大学校园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亲人远离、人际关系紧张。
考上大学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渐渐降温,也开始迷茫和恍惚: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伊甸园?很多人因此会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我怎么办?我何去何从?如果从时间上划分的话,大一的第一学期,是喜悦和兴奋,第二学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大二,随之而来的是抑郁和焦虑,大三,很多学生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抑郁和焦虑心理发生率开始下降。到了大四,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变得游刃有余了,抑郁和焦虑发生率继续下降,一直降到谷底。学习环境:外。在压力减轻,内在压力加重。
在很多地方,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其他同学要好。但不可否认,在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对知识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有的甚至厌学。在高考那近乎残酷的拼搏后,很多人有一种枯竭感,他们极想放松自己。到了大学后,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没有了中学时的耳提面命,一般不再需要挑灯夜战,外在的压力陡然减轻,很多人便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学习成绩一滑再滑。据统计,在某校1998~1999学年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大一810名学生中竟有970人次参加补考,平均每个学生有1.2门课程不及格。看到一门门功课挂起了“红灯”,很多学生开始感到了压力,焦虑和抑郁心理随之而生。于是,大二时抑郁和焦虑心理加重。此后,大部分学生重新勤奋和发愤,学习成绩开始回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