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而且那些实际上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精英)也不快乐,究其原因,还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和畸形 相对财富决定幸福程度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孟凡报道 “我不是既得利益者,
我只是努力挣点钱,养家糊口,我们真是不容易啊,你不知道,”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为典型的既得利益对自己幸福程度的评价。在社会学家分析出来的既得利益者中,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他们更多地是强调自己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谁是既得利益者 在谈到既得利益者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对这一个概念做一界定。按照清华大学的著名社会学者孙立平的解释,十几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 孙立平形象地把这群人的生活称为“不落空”现象。他分析说,在社会的每一次资本转换和资源占有的风潮中,都没有落下他们。“不落空” 的几次高潮:70年代末的高考、80年代初的出国、80年代中期的官倒、80年代末的第三梯队、90年代初的下海、90年代中期的买文凭,成为他们总体性资本积累的重要环节。同时,由于总体性资本过多地垄断了社会资源,它也侵犯了社会众多阶层的利益。我国的中产阶级之所以难以形成,部分原因在于,原本应被社会中产阶级占有的资源,现在被总体资本垄断去了。 既得利益者的抑郁 按理来说,都垄断资源了,既得利益阶层应该高兴才对,生活幸福美满才对,但是从去年开始,中国国内媒体开始大量讨论高收入阶层抑郁症,突然之间,这些被广大工人农民羡慕的精英们突然集体抑郁,让人纳闷。 今年,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针对精英阶层中的一类人――中国高级经理人做了一项心理调查,共有1576位高级经理人成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的压力状态(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心理衰竭水平、压力来源、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调适的看法等等,结果是70%的接受调查者感觉到压力的困扰。 这次调查用到了一个心理学的专用名词――心理衰竭。这种状况被描述成身体、情绪和心理上消耗殆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将体验到持续的身心疲惫不堪、厌倦沮丧、悲观失望、失去创造力和生命活力,是身心健康的最严重后果。最终,这项调查显示,中国高级经理人有27%较高的心理衰竭水平。 政治精英的人际焦虑症 而另外几类精英人物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并不令人乐观。 A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政府官员,是身边人一致看齐的对象。他自从大学毕业之后,平步青云,领导赏识,还娶了一个出身于很有背景的家庭的老婆,30多岁有好房、有好车,现代都市人的各项追求他都已经达到,甚至过剩。但是当记者将“你幸福吗”的问题抛给他时,他使劲摇了摇头,并细述了自己不幸福的原因。 首先,A在机关里虽然仕途还算顺畅,但是大学时期曾经是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者的他内心还是希望过比较自由的生活。在这一点上,机关的生活相对来说要刻板一些,“而且人与人的关系很难处理。你的能力虽然很重要,但是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每天下班回来,觉得心理异常疲惫,每到周日,都心情郁闷,害怕周一到办公室上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