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常有些老人一旦感到自己身体某部位不适, 便与某些大病的早期信号相比照, 自觉“对号入座”: 头部胀痛, 怀疑脑里长了瘤; 皮肤长癣瘙痒, 怀疑得了糖尿病; 一段时间咳嗽不止或感到胸闷气短, 怀疑心肺有大病……疑病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 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 或是断定自己已经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 感到十分烦恼, 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疑病症患者平时往往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 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 以至于身体功能任何微小的变动, 如心跳、腹泻等, 都会引起注意, 并不自觉地夸大或曲解, 作为患严重疾病的证据。与此同时, 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或严重不安, 但与其实际的健康状况不相符合。疑病症患者常反复到医院就诊,迫切希望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并要求治疗。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结果常常不能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对医生的解释常常毫无理由地不相信, 并感到失望。
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 个性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 孤僻、内向, 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 对身体变化十分关注, 以及过分自恋等。疑病症的发生,与老年人的以往经历也有一定关系, 比如目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 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评价欠佳。由于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消极评价, 对疾病过分忧虑, 更感衰老而无用, 对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 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 应实事求是, 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 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 由原来的职业上退下来, 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 才能对离、退休的生活变动泰然处之。
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因此, 老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 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 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 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 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 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
相关阅读